电影春节档进入后半程,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雷佳音、马丽、赵丽颖等主演的电影《第二十条》,最近连续3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逆势上扬)。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月15日7时30分,该影片票房达8.58亿,单日票房反超《熊出没·逆转时空》来到第三。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连续3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图片来源/网络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连续3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十条》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条文。在笑与泪中探讨正当防卫,是不少观众观看《第二十条》最大体验。影片上演后,最高检、新华社、央视等权威机构,先后就影片中的情与法冲突发声——最高检连续两天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表影评文章《推卸与担当》《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2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聚焦“正当防卫”》,新华社也刊文《从电影〈第二十条〉看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顶流”普法名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完《第二十条》后也感触颇深,说自己走上公共普法道路就是因为“第二十条”。

公开报道显示,除影片备受观众认可外,影片中阐述法理、执法原则的不少台词堪称经典,也让观影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第二十条》中的经典台词”也迅速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最高检甚至将这些台词制成海报,为“《第二十条》中的经典台词火出圈”添了一把火,引发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那么,电影《第二十条》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经典台词?普通老百姓如何读懂这些法理名言?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让步)”,这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经典台词,也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题眼”。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法律格言,最早由德国学者贝尔纳于19世纪中叶提出,他写道:“如果说正当防卫权的根据在于,法无需向不法让步,那么这就不仅意味着某一个人自己获得了正当防卫权,而且还意味着每个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人,都拥有正当防卫权……”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办公室主任纪丙学表示,在司法实践中,“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是指一项权利不能向侵害这一权利的行为屈服。防卫行为和不法侵害行为,就是法与不法的关系。防卫人受到不法侵害,侵害行为就属于不法,防卫行为就具有了正当性。

2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聚焦“正当防卫”》。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聚焦“正当防卫”》。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纪丙学表示,我国法律鼓励公民依法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但长期以来,有人把正当防卫制度称为“沉睡条款”,主要因为这类案件往往事实证据比较复杂,有的还缺少证据,导致认定时会出现较大争议;很多人认为“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但2018年的昆山反杀案(于海明反击刘海龙)唤醒了“沉睡条款”。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了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也成为检察官办理这类案件必须遵循的理念。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片人张婷婷参与了该影片策划、制作全过程。“我们在创作之初,就是想弘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激活沉睡的法条,制止不法侵害,弘扬正义和见义勇为精神。”张婷婷说,影片中的案例,参考了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等现实中真实案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发视频谈《第二十条》观后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发视频谈《第二十条》观后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看完《第二十条》后也撰文指出,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对民众的授权,鼓励民众向不法侵害作斗争。法无需向不法让步,绝不能对防卫人过于苛求,寒了见义勇为者的心。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不少影迷在观影过程中,觉得电影中的检察官吕玲玲(高叶饰)“太较劲”。明明有监控录像,却还要去找证据,惹大家都不高兴,案子迟迟办不完。原因就在她的台词里:“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办公室主任纪丙学介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近年来逐渐成为司法人员的座右铭。它强调了司法人员在办案时要多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多去了解当事人的诉求。“案件对司法人员而言,可能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却涉及到犯罪有没有得到依法惩处,被害人的权利有没有被依法保障,公平正义有没有得到伸张,影响的可能就是当事人的整个人生。”

最高检官方微信公号影评文章《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也指出,(罪名)它砸在人头上,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以及名誉、尊严、自由这些最可宝贵的东西。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这是影片中关于司法不公会导致灾害后果的经典台词。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留下关于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关系的经典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一支水流,而错误的判决,则是污染了整个水源。”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官方账号曾刊文《净化人文环境与落实“三个规定”》(作者倪寿明)指出,水流被污染了不可怕,水源被污染了才真可怕。在一个法治社会,司法是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谁是判决的胜者,就相当于宣布了谁是正义。每一次公正的判决都是对社会正义的重申。反之,每一次不公正的判决都有可能产生社会风气下滑的蝴蝶效应。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证。为了排除“非法干预”“违规插手”的影响,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三个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外部人员来说,这是干预司法的“高压线”;对内部人员来说,这是抵御非法干预的“挡箭牌”。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2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完《第二十条》后回忆普法初心,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罗翔在视频中表示:“法律中没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不要对防卫人过于苛责。”

14日,罗翔再发长文《正当防卫的“难题”与“破题”》指出,法律没有那么高深,它体现的无非就是一般人的常情常感。如果你是张三,看到妻子被性侵,看到性侵者扬长而去,你还会冷静?你难道无动于衷,那么冷静。挣脱绳索束缚的你,难道不会上前打他。看到他去车里拿刀,你还要问一问人工智能这个时候可以拿剪刀吗?可以捅了吗?到底捅多少刀啊?……

他特别提到,(法律)定罪量刑,绝不能破坏民众有关健全法感的朴素思维。

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第二十条》是拍给千家万户的老百姓看的,因为电影的故事蕴含了大家共同面对的很多问题,能跟公众产生共鸣。

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连发两篇影评,指出电影中的故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情,看似遥远,却时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片,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最高检用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正当防卫”:“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为什么不能勇敢反抗?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

新闻多一点》

其它火出圈的经典台词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公平正义,对老百姓是多么重要。


更多

猜你喜欢

206
98
85
561
349
829
542
51
638
更多

相关热播

165
982
211
910
699
138
485
945
950
524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